詞語分開解釋
降龍 : 1.古代服飾及旗幟上所繡繪的下降之龍的圖案。伏虎 : ①制服猛虎,比喻戰(zhàn)勝惡勢力。②伏著的老虎。③也稱“滾輪”。一種體育器械。由兩個直徑214厘米的圓輪構(gòu)成。兩輪間距65厘米,由六根橫杠連接,并有踏板和把手環(huán)。可單人或雙人做向前和側(cè)向滾動練習(xí)。
降龍伏虎是什么意思
比喻戰(zhàn)勝重大困難或強大勢力。亦形容力量強大,能戰(zhàn)勝一切困難
我是大唐來的,我手下有降龍伏虎的徒弟,你若撞著他,性命難存也!——《西游記》
國語辭典比喻有極大的本領(lǐng),能克服重大困難或惡勢力。元.馬致遠《黃粱夢.第一折》:「出家人長生不老,煉藥修真,降龍伏虎,到大來悠哉也呵。」《西游記.第八○回》:「你莫是魍魎、妖邪?我不是尋常之人。我是大唐來的,我手下有降龍伏虎的徒弟!」也作「伏虎降龍」。
降龍伏虎的網(wǎng)絡(luò)解釋
《降龍伏虎》是縱橫中文網(wǎng)簽約作品,作者是8難,2012年1月31日首發(fā)縱橫中文網(wǎng)。
降龍伏虎,成語。拼音: xiáng lóng fú hǔ,出自佛教故事,指用法力制服龍虎。原指法力高強,后比喻有極大的能力,能夠戰(zhàn)勝很強的對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難。
生僻成語小百科
祛蠹除奸 驅(qū)除禍害,消除奸佞。 »
逖聽遐視 謂視聽范圍很遠很廣。 »
守經(jīng)達權(quán) 經(jīng):正道,原則;權(quán):權(quán)宜,變通。形容堅持原則而能變通、不固執(zhí)。 »
斐然向風(fēng) 見“斐然鄉(xiāng)風(fēng)”。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