秘而不宣是什么意思
保守秘密,不對(duì)外宣布
國語辭典隱瞞所知,不作宣布。《三國志.卷五四.吳書.呂蒙傳》裴松之注引《江表傳》:「密為(魯)?肅陳三策,肅敬受之,秘而不宣。」《鏡花緣.第七三回》:「泛音既有如此妙論,為何譜上都無此說?他卻秘而不宣,是個(gè)甚什么意思?」也作「秘而不泄」。近秘而不露﹑秘而不泄反公諸同好﹑胸?zé)o城府
| 成語解釋 | 秘:不公開的;引申為隱匿;不能讓別人知道;宣:公開。把知道的消息、情況隱秘起來;不告訴別人。 |
|---|---|
| 成語出處 | 晉 陳壽《三國志 呂蒙傳》:“密為肅陳三策,肅敬受之,秘而不宣。” |
| 常用程度 | 常用成語 |
| 感情色彩 | 中性成語 |
| 成語用法 | 連動(dòng)式;作謂語、定語;指對(duì)事情保密 |
| 成語結(jié)構(gòu) | 偏正式成語 |
| 產(chǎn)生年代 | 古代成語 |
| 成語正音 | 秘,不能讀作“bì”。 |
| 成語辨形 | 而,不能寫作“爾”。 |
| 近義詞 | 守口如瓶 、秘而不露 、緘口不言 |
| 反義詞 | 直言不諱 |
| 成語例子 | 泛音既有如此妙論,如何譜上都無此說?他卻秘而不宣,是個(gè)甚么意思。(清 李汝珍《鏡花緣》第七十三回) |
| 成語謎語 | 養(yǎng)蜂人搬家 |
保守秘密,不對(duì)外宣布
國語辭典隱瞞所知,不作宣布。《三國志.卷五四.吳書.呂蒙傳》裴松之注引《江表傳》:「密為(魯)?肅陳三策,肅敬受之,秘而不宣。」《鏡花緣.第七三回》:「泛音既有如此妙論,為何譜上都無此說?他卻秘而不宣,是個(gè)甚什么意思?」也作「秘而不泄」。近秘而不露﹑秘而不泄反公諸同好﹑胸?zé)o城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