奸賊 奸險的人;奸臣。
指殘害忠良或陰謀篡奪帝位的大臣。
指弄權(quán)營私、殘害忠良、不忠于君主的大臣
奸臣竊命。——《三國志·諸葛亮傳》
亦作“奸臣”。
指不忠于君主,弄權(quán)誤國之臣。《管子·七臣七主》:“吏肅而嚴,民樸而親。官無邪吏,朝無姦臣。”《后漢書·皇甫規(guī)傳》:“大賊從橫,流血丹野,庶品不安,譴誡累至,殆以姦臣權(quán)重之所致也。” 唐 吳兢 《貞觀政要·論擇官》:“內(nèi)實險詖,外貌小謹,巧言令色,妬善嫉賢;所欲進,則明其美、隱其惡,所欲退,則明其過、匿其美,使主賞罰不當,號令不行,如此者,奸臣也。”《水滸傳》第六四回:“ 宋江 答道:‘蓋為朝廷不明,縱容奸臣當?shù)溃嬝鷮?quán)。’” 魯迅 《集外集拾遺補編·關(guān)于知識階級》:“ 唐 朝奸臣 李林甫 有一次看兵操練很勇敢,就有人對著他稱贊。”